147小说 > 都市 > 大富贵人生 > 第639章 电子工厂?

第639章 电子工厂?

不管现场如何,贺子龙还是认识了几个不错的谈的来的新朋友,并且交换了联系方式。

李局长那里抽空贺子龙也聊上了,不过时间不长。他表示希望贺子龙好好学习,这次考试很重要。贺子龙也旁侧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位李大局长哥哥,后来不满足于炒股票认购证。

在自己去了香港后,参与了炒股大军中的一员。

前期赚了点,然后就满仓上了。结果自然就是杯局了,前期赚的钱都赔了,还赔了一大把本金。这下把局长同志吓的够呛,家庭里的争吵也多。

他似乎也认为自己不是炒股的材料了,家里各方面施压之下,终于收了心。开始回局里混吃等死,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面。兼职的事就算了。

贺子龙打听出这么个结果,说真的,感觉局长同志不炒股也是好。免的到最后刹不住车,基本上就会不妙了。那基本上官位不保,人也指不定。呵呵!

风险投资这种事,真不是所有人能做的了。

次日,贺子龙终于是抽空去了下魔都自己的那几个地皮和工厂区。

来之前,贺子龙也是和之前一样,谁也没打招呼。

悄悄的来,谁也不提前通知。

贺子龙先悄悄的观察过来的是之前,自己收购的纺织工厂,只是到地方一看,吓了一跳。纺织工厂怎么不见了?原来的地方挂的一个龙腾电子厂的牌子。

什么鬼?

龙腾,倒是和自己之前香港的公司一个意思,以前打电话给冯子强和内地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也多嘴好像说过,希望有一天,可以把龙腾这个牌子,做成各种连锁公司集团。

这么一想,似乎龙腾电子厂多半还是和自己有点关系。

微服私访见到个这么个情况,不过这难不到贺子龙。因为电子工厂正好是中饭休息时间,一大帮子的工人从里面跑了出来。贺子龙眼尖,多少还看见不少以前纺织工厂的原员工,这么一来,就心里有点底了。

看员工们走的方向,似乎食堂不是在工厂内,而是在边上。而且对外经营,贺子龙穿着也像工人,毕竟不想暴露自己。想最清楚的了解一下情况,有时候私访确实有点用。

他混进工人队伍里,去了食堂,和员工们坐在一起吃饭。假装是新来的外地人,对电子工厂感兴趣,问招不招工,里面什么情况?

“看娃你挺年轻的人,不到二十岁吧,这么年轻就出来打工,高中毕业了?没考上大学……?”一个热心的大姐问道。

“是呀,大姐,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过来,听说广东和魔都等沿海大城市打工的人多,工资也高,所以我就一个包提了就过来了……”贺子龙一脸老实模样的回答。

“娃真胆大呀,不过男娃四海为家,闯一闯也是应该的。我和你说呀,只要你有心,我们这家电子工厂不错的,别看去年才成立,但是接了市里的大单,现在人手一直不够,天天都在招人。老板听说还做国际生意,总部在香港,不过最近一年多,好像没怎么看见人……”大姐没看出来,知道的还挺多的。

贺子龙一听乐了,就喜欢这种嘴巴大的人呀。最好了解情况了!

八九十年代,依靠浦东未开发地区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当地的水泥、石子等建材工业发展迅速,水泥产业对区财政的贡献率一度高达5%。最多时,全区有160多家水泥厂!

效益一度还不错。但,水泥产业的发展也带来很大“副作用”。当地人说,石厂放炮取石的瞬间,会形成蘑菇云,灰尘铺天盖地。

随着国家去产能和环保政策的趋严,时不时接到停工通知,一年下来,生产不了几个月。

纺织厂的效益如果真的好,市里怎么舍得给出去?当然,同理水泥工厂也是这个意思!

大部分都是老设备,功能不多,功效还低。再看看资料,贺子龙明白了,厂负债就数百万了,包括欠着工人的工资,各种报销费用。估计真接收了纺织工厂,那贷款的三千万就等于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两害取其轻,这么一算,还不如选水泥工厂。

只少工人少,占地大,如果环保要求高了,大不了关了。多给工人一点生活费,到时候地价一涨,怎么算都是赚大了!

这是之前贺子龙的设想,不过现在从污染工厂和效益不太好的工厂,变成电子工厂的话,好像也可以接受。

看来,里面的道道有点深呀。

自己海难失事,失去联系这一年多里,当家人不在,也不用联系就能变成电子工厂。

不过想想,贺子龙和王副市长还有他的秘书,三人之间就合作事项,谈判一直进行到当天晚上。在饭桌上,经历了酒精考验之后,最终贺子龙“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最终,市里担保贷款的金额,定在了999万,少一万块钱变成四千万。那一年多前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对于一个强势发展中的区域,行政方法为人民谋福,加上冯子强有贺子龙之前给予的全权处理特权,如果真出现现在这种事,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扩大,大量的电子厂像雨后春笋般在沿海地区出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现代化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兴起了打工潮,大批内地人开始往沿海地区去工作。当然,其中大部分人都去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电子厂。

当然,当时大部分电子小型工厂,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小作坊。只要买两台机器,雇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始生产工作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小型制衣厂。那时候有大量内地人去到这里上班,这里不需要学历,不需要知识,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便可以正常的工作。

1994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一切都在方兴未艾当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大多数新颖的科技产品被设计出来,这些产品的生产全部依赖于电子厂,大量的大型电子厂逐渐成型,在这里面比较出名的就是富士康。

-(未完待续)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