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215章 较量(二)

第215章 较量(二)

第215章 较量(二)

此时刚刚是早春二月,北方天气还有些寒冷,但洛阳周围和大唐境内却在急剧升温,这不是春天的气息带来的温度,是人们心头的温度在攀升。

每个人都心头燥热,特别那些读书人,他们寒窗苦读为什么?当然是为了一天能鲤鱼跃龙门,平步青云。

科考制度虽然已推行了几十年,但一直是临时的,没有形成制度,什么时候考,完全取决于皇上的兴趣,而每一次考试录取的人也寥寥无几。

为了得到推荐,师门和出身就尤为重要,来到长安的人都四处拉关系,拜老师,如果没有朝中三品以上官员举荐,恐怕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录取了。

为此那些出身寒门,没有家世的学子,就纷纷投靠在朝中大员手下,形成新的势力团伙。虽然太宗时期就开始科考,但天下刚刚平定,为实现当初的君臣共享天下,共治天下诺言,李世民也得提拔任用自己手下有功将士、文臣,的家里人。

再一方面,为了加强关陇集团,打击山东士族和前朝势力,李世民必须扶植自己的贵族势力,科考也就形同虚设。高宗时期,武则天为了能控制权力,减少她当政的阻力,提拔一些平民出身的人。但朝中重要位置还在大族世家手里,韦、薛、窦、长孙、诸、裴,这些关陇集团的人,控制着朝廷的官员选拔,武则天提上来的人只能是低级官员,数量也十分有限。

但这一次借着越王谋反案,把裴炎为首的人除去,大批官员被牵连下狱,朝中已完全是武则天的人。但武家并非大族,把七大姑八大姨远亲全弄进来,也没有几个人。再说武则天并非昏庸之人,她也明白那些人根本没什么水平,给他一县也未必能管理好,更别说高的职位,只有忠心是不够的。

当狄仁杰提出让太后开恩科取士的时候,武则天觉得正是好时机,这可是拉拢天下读书人的机会,她立即同意,同时向天下传召,此次考试取消一切门第和出身,不用举荐之人。从各县举行第一次县试,合格的参加州试,再合格的进京参加殿试。

为了加大录取面积,选拔人才,太后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和任人唯才。本来进士一般只取三十六名,但是这一次殿试取三百六十名,由太后亲自监考,余下之人由礼部监考的再录取七百二十名,那就是一次考试录取一千零八十人,开千古先河。

当快马把圣旨传达到各州府县衙的时候,几乎天下沸腾了,每次录取三十几名,参加科考的人都成千上万,这一次录取如此数量,本来那些认为自己才学还不行的人,也有心前来一试。

以前是因为没有举荐人,不能来参加科考。可这一次不用举荐人,当然都要来参考。特别是武则天向天下各级官吏下达圣旨,对那些贫困无力上京的学生,县府州府要给于支持。如果有人告到京城,有不作为的官员,一律撤职查办。

这些圣旨一下,各州县的官员害怕了,他们都知道午朝门处还有那个告密的铜匦,一封上告信他们轻则丢官,重则没命。

武则天这一招虽然制造了无数的冤案错案,也不能不承认另一个效果,让各地官员如履薄冰,生怕自己治下有人进京上告。也因此让大唐的吏治清明不少。

如今发下这样的圣旨,各地官员可是很聪明的,县试的时候几乎全部通过,参加考试的就同意,别告我就行。

有些不学无术,大字也不认识几个的人,也堂而皇之的拿着试卷背起行理前往洛阳。也就在州试的时候,把那些实在说不过去的刷下一些。

尽管如此,从武则天下达诏书的时候,洛阳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人流,通往洛阳的大路上,每天都有进城的人是参加考试的。

这些进入洛阳的学子,谈词论文吟诗作画,互相之间联络感情,交朋好友,让早春的洛阳怎么能不升温。客栈爆满,饭店座无虚席,很多聪明人把自家闲置的房子打扫出来,准备招租。

有头脑的全明白,秋闱那是在秋天,太后给了学子近一年的时间赶路,偏远的地区可能到达的更晚,商机无限啊!

接到百骑尉的报告,武则天大为高兴,立即命令礼部开始准备考场,研究试题。把狄仁杰、姜恪、武承嗣任命为主考大臣。此时大唐内最火的事就是这件事了。什么进攻许王的兵马,什么西突厥的进攻,什么契丹的反叛,全都没人谈论,那都是边塞遥远的事情,科考才是最大的事。

甘州宁远新区之内却一片平静,因为这种考试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李孝命令杨凡、黄栎他们,从正式和大唐断交以来,就用这种方法选拔官员,只是宁远新区地方小,用的人数有限,影响小而已。

对于情报组报告,有不少学生想去洛阳参考,李孝只是一笑并没反对。通知上官婉儿不但不阻止,还尽力支持,也给他们准备路费,派出车马送行。

宁远新区的学生,参加洛阳科考更像是官方参加的,一切上京费用由许王出,在洛阳还有人接待,安排他们的食宿。这让宁远大批的人员对许王感恩戴德。虽然武则天传旨罢免李孝一切爵位和官职,对宁远新区的人来说,什么影响也没有,李孝还是他们的许王,治下百姓还是一样听命。

李孝作出的反应和决定,让林炎佩服的五体投地,庆幸自己当初答应来宁远辅助李孝。其实李孝明白,后世人才流动是挡不住的,只要你自身条件好,就能吸引到人才。

后世国内那么多有才能的,为什么有点成绩后就移民美国或者去了国外,不是他们不爱国,是那里的条件太优厚。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人的心理,阻是阻不住的,只要宁远建设好了,他们会回来的。

再有一点,大唐录取还是原来的老一套,可以说那样的学问除了当官也干不了什么。宁远需要的是多方面综合人才,那些人走就走吧,也没什么。再有重要一点,他们去了大唐,李孝也没说自己不是大唐的人,他只是一个独立的地区而已。宁远新区的官员百姓,对外都承认他们是大唐的臣民,这也是武则天拿李孝没办法的地方。

就像兵进武平的刘仁轨,面对武平县令时候,武平县令张纯问道:“刘大将军,我可有违法的地方?我可有造反的地方?”

刘仁轨都无法回答,明明知道表面上张纯听朝廷的,实际听许王的,但刘仁轨什么办法也没有。

开科取士让武则天的声望高涨,但李孝的大度和支持学子进京,也让他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支持。

此时大唐李姓宗亲被杀的七七八八,除了幽禁于大内的李显,恐怕就剩下宁远李孝了。在这一个回合的较量中,双方平手,对情报组的报告,李孝一笑置之,他现在关注的是以潜进西域方向的特战大队。

沈川没让李孝失望,他通过一些偏僻的地区,顺利越过吐谷浑,已达到了可可西里山,再向前已进入西域东部,那是吐蕃占领的地区,虽然大唐双方进行争夺,但是北庭都护府不断后撤,实际上西域地区以落入吐蕃手里,安西四镇名存实亡。

只有北部高昌、瓜州一带还在大唐手里,于阗、龟兹和诺羌成为吐蕃的地方,沈川这次是带有特殊使命去的,他有临机决断的权利,也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说明白一旦离开宁远,沈川两千人的特战队将不再受控制。

虽然林炎他们担心,就连副司令韩成也不放心,可李孝一笑不问,完全交给了沈川。对此沈川用头触地表示王爷放心,沈川死也会忠于王爷,西域必将是王爷的。

两千特战队精英举起酒碗表示“他们是宁远远征军,让大唐威名远扬四海,他们是许王的军队,是大唐的军队。”怀着雄心壮志离开宁远。(这一段我会在以后的番外中,单独写)

李孝接到报告,远征军已进入可可西里山,再向前就很难有消息传回来,他也把这些事放下。

“报告”侍卫进来:“杜组长求见。”

李孝摇摇头,规矩让杨凡他们弄得越来越严,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宁远一切走向正规化,也就不能再没有规矩。伴随着李孝的年龄增长,他的地位也在增长,同时规矩也在增长。

说道:“让他进来。”

杜忠从外面进来,躬身施礼:“禀王爷,洛阳方面传来消息,同时吐蕃方面也传来消息,契丹作乱,我们面前大唐三十万大军抽调走十万,刘仁轨改任代州道行军大总管,出兵代州抗击契丹。西突厥骨咄莫可汗兴兵造反,向安西四镇北庭进攻,高昌、瓜州一带告急,但大唐并未调兵。”

李孝笑笑,他早就知道,否则也不会派出远征军了。说道:“王府命令已很难到达,通过情报线路通知沈川,灭掉西突厥,协助唐军保护边塞,怎么作战他自己决定。”

“是”杜忠答应。

李孝说道:“通知丁解元要注意唐军动向,暂时不宜进攻。”

杜忠又答应一声离开。李孝闭上眼睛,轻轻摸着下颚,他有些心里戚戚然,不知不觉自己来到大唐快二十个年头了,可是回头看看好像什么成绩也没有。

他有的时候很难想起那个世界的人和事,也几乎忘了自己是穿越来的,那个世界的印象在淡化,从内心深处真的变成了大唐朝的人。穿越过来刚刚十一岁,如今算一算以三十一岁,孩子李光俊也十几岁了,也有了五个孩子,按大唐的纪元,今年是载初二年,按自己的时间表看,那就是689年,武则天到底哪天登基的?好像就这几年之间,应该时间不远了。

杨凡他们不明白李孝为什么不和大唐动武,为什么守着宁远不动?李孝没有解释,为什么他心里明白。他在等,等着那个时机出现。就在他算时间的时候,身边的内侍进来:“王爷,黄大人求见,大唐来了传旨钦差。”(未完待续)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