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大唐之龙傲天下 > 第229章 自毁长城(二)

第229章 自毁长城(二)

第229章 自毁长城(二)

李昭德杖杀了王方庆,那些聚集在门外的无赖和地痞还有那些贪小便宜领钱闹事的人,一听吓坏了,立即一哄而散。

出人命了,别说给五十文,给五贯也没人来,闹了好长时间的午门外终于清静下来。

李昭德给武则天施礼:“皇上,王方庆诋毁魏王胡言乱语,臣下令过重,已然被杖杀了。”

武则天也知道李昭德这是有意的,但她也明白王方庆什么人,一个草民给点脸也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看来这些贱民真的很贱,也就说道:“一个无知小人,何罪之有,不过这是武氏大周天下,立子,立侄朕确实不好决定啊?”

李昭德哪敢多说,岑长倩他们还尸骨未寒呢。也就低头不语,半天说道:“皇上,朝中确实缺少能臣干吏,臣不能为太后解忧,愧对皇上。”

武则天虽然老了,但她还没糊涂,李昭德只是不想说而已。说道:“李爱卿,中书令位置还是空缺,你是否可以担任?”

李昭德低头说道:“臣的能力有限,中书令之位实难担当,谢皇上信任,不过臣可举荐一人为相。”

武则天问道:“何人?”

李昭德说道:“狄仁杰,此时他是洛州司马,怀忠秉义,有安国家帮之才,精通刑狱,从大理寺转入州府,人人欢欲,为大理寺丞之时,年断刑案一万七千无一冤情,是不可多得的宰相之才。”

武则天心头一颤,她怎么把狄仁杰忘了。他不但有才,还比较忠于自己,却因为许王的事,说洛水袭击不是许王所为,被贬为洛州司马,说道:“传旨召狄卿回京。”

李昭德痛快答应道:“臣遵旨。”

当天圣旨就发出,武则天不能不急,因为她身边实在没什么能人了。洛州距洛阳本来不远,身在洛州关心天下的狄仁杰心头忧郁,天下的形势发展他又怎么能不清楚。唯一希望的就是女皇不要太过火,他是通达机变之人,并非硬抗死谏的人,知道阻挡不了太后登基,所以他也就沉默不语。

再一个希望就是许王李孝不要引动天下刀兵,那样会天下大乱,受苦的是百姓。大唐江山会被彻底毁掉。

让他有一丝欣慰的是许王并没那么干,只是厉兵秣马,并没号召天下起兵,共同讨伐武则天。但有一手也是狄仁杰没行到的,事后他一想不能不承认李孝这一手很高明,那就是他并没有像历史上其他人那样,高呼号召天下人起来,共同讨伐篡权武氏,而是迅速从甘州即位称帝。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没有人再起兵,那李孝就成为大唐唯一的合法皇帝。因为李旦改姓,天下变大周,李孝的大唐自动成为正统。

第二,也绝掉一些人的野心,因为李孝有一个身份是其他李氏宗亲无法比的,那就是他是先皇高宗的嫡子。既然武媚娘灭大唐换大周,李孝即位恢复大唐名正言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能让天下稳定。心向大唐的臣子有依附的对象,李孝可以迅速壮大势力。各州府县转靠李孝,不会有心里上的不服,只要李孝发出召命,就可以有大批的地区臣服,毕竟大周建立时间太短。

其实按狄仁杰的想法,武媚娘最好是宣布退位,把天下交给李孝,那既不会天下大乱,也能保住武氏一脉,她自己还能得享尊崇。可惜狄仁杰也知道这不现实,所以他沉默不语。

当他接到圣旨的时候,眼里是一丝忧郁,不知道自己进京是福是祸,可他又不能不去。本来他很想联系李孝,但狄仁杰发现李孝竟然不联系任何人,从来没跟朝中大臣联系过。为什么?没人清楚。

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这么干,失去这些朝臣的支持,李孝夺取天下几乎不可能。就算他用强大的武力取胜,天下也不会稳定。因为谁也不可能自己掌管天下,必须有大臣帮助,李孝能连官员也不用吗?

可偏偏就这么奇怪,李孝从他是许王的时候,到他从刘家集崛起到松州,从宁远再到甘州,没和朝中大臣有任何联系。

这种奇怪的现象一开始都认为李孝确实无意皇权,可他却不声不响的发展甘州,宁远,在武媚娘登基建立大周的时候,他在甘州毫不犹豫登基称帝,恢复大唐。

再一个让天下人想不透的是李孝并没有依仗宁远军强大的战斗力向长安洛阳进攻。此时大周刚建立,各地根本不稳,这时进兵是最佳时间,可李孝为什么不进攻呢?一旦大周天下稳定,他不是很困难?也可能让准备好的武媚娘击败,毕竟李孝只有十二州三十县之地,女皇可是握有大唐整个天下。

带着满腹的疑虑狄仁杰前往洛阳。武则天对狄仁杰还是有好感的,毕竟狄仁杰是能臣,在她登基这件事上并未持反对意见,还表示支持。看着面前的狄仁杰,说道:“狄卿在洛州甚有善政,但想不想知道有什么人参奏你呢?”

狄仁杰一笑,拱手说道:“陛下以为臣有过,臣当改之,已领责罚,陛下知臣无过,臣很幸运,臣不知谁是参奏者,也就和他善意而交,所以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叹口气说:“狄卿大度,忠诚宽恕,长者之风甚然。狄卿即回朝,可为中书令,替朕解忧。”

狄仁杰有些吃惊,他明白武则天召自己进京是打算启用自己,却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位置。连忙躬身说道:“臣惶恐,担心有负圣恩。”

武则天心里清楚,为了阻止李家复国,她杀了太多的能臣干吏,以致朝中人才凋零。武承嗣,武三思他们难堪大用,面对李孝的威胁群臣束手无策。也就说道:“狄卿不用过谦,朕知道你的才能和忠心,有什么建议尽管说,朕支持你。”

狄仁杰看到武则天想治理天下的决心,他更清楚皇上也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躬身说道:“臣尽力为之。”

第二天狄仁杰走马上任,原来的中书令是岑长倩,因为谋反一案被满门抄斩,朝中很多事情全都搁下。没法不搁下,因为同时被杀的是三位执宰,还有两位平章事,朝中十多位重臣被杀。

武媚娘接受狄仁杰建议,迅速任命仁知古,裴行本,崔宣礼,卢献和魏元忠,李嗣真,几个人为同平章事,让三省开始运行。

因为这几个人官职不高,但都是正直忠义之人,也一心为国,各地积压的奏报迅速批复下去。

刘仁轨也从代州返回,出任兵部尚书同门下三品平章事,迅速集结兵力,向陇右道汉中开进,防备李孝的进攻。

大周的局势出现稳定局面,这让武则天很高兴,看来自己任用人还是可以的。这些人都很忠于自己,根据魏元忠提出的,那上千名新科进士已分到各部门,也有进入地方州府县衙,正在发挥作用。魏元忠提议皇上向天下发出召命,向天下十道派出招揽大使,既能安抚天下,也能为皇上陛下招揽英才。

正月春节刚过,冬天的气氛正在消退,洛阳已迎来了暖暖的春风,各地举荐的才子,士子又一次聚集洛阳。武则天又一次于万象神宫举行殿试,亲自选拔人才。因为来的人各种各样,也选拔了不少武人为将官,以充实边军和十六卫。

大周出现新的气象,天下为之稳定。唯一让武则天不放心的就是甘州李孝,一冬天的时间没有什么动静。

武则天觉得不应该等下去,时间越长甘州李孝的实力越强。根据奏报,取得益州之后,李孝在向南渗透,江南道很多州府和李孝的商贸就没停止过。因为论钦陵无能力度过金沙江,也不再和李孝对抗,特别是新的大唐建立以来,吐蕃竟然派出使者想和李孝建交。

这个消息报到武则天面前之后,把她吓一跳,如果李孝和吐蕃建交,那恐怕是一大危害。

但随后百骑尉的报告不但武则天迷糊了,连朝中大臣也完全不懂了。对李孝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但能解除后顾之忧,还能得到吐蕃的助力。夺取天下,那不是易如反掌?可是得到的消息是,李孝竟然拒绝和吐蕃结盟。

这一下武则天召集群臣研究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研究明白。但满朝文武认为这可是机会,立即派出使者前往吐蕃,商谈共同对抗李孝的事情。

要说李孝没这头脑,打死满朝的人也不相信。杨凡、黄栎、林炎无一不是大才,就连新近归降的益州刺史王长杰,也不是一般人,难道这么多人看不出来?李孝这是自己在找死?

可传回的消息千真万确,李孝确实拒绝了和吐蕃结盟,也不同意吐蕃帮助他收复天下。反正李孝的很多决定都很匪夷所思,研究不明白就不研究,对大周来说这是好事。

武则天决定好好地弄,稳定天下。时间一长她就可以把李孝击败,那时天下就不会再有什么动荡了。

因为近几日事情很顺。契丹和东突厥也因为冬季问题,没有什么行动,北方出现安稳。心情不错的她正在张氏兄弟的陪伴下,在御花园游玩,春风吹过有些暖意。

青鸾过来:“太后,大理寺卿来大人求见,有急事禀报。”

武则天有些发愣,现在三省运行平稳,有什么事要来找自己,也就摆摆手让张氏兄弟退下。说道:“召他进来。”说着进入御花园休息小殿碧波殿。

刚刚坐下,来俊臣就进来,他走的很急,有些气喘吁吁,给武则天施礼说道:“启奏陛下,臣在审理一桩案件的时候查出,朝中有大臣私通许王想造反?”

武则天心中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李孝这个威胁,一听朝中大臣有人联合李孝准备造反,惊得一下站起来:“怎么发现的,都有什么人?”

来俊臣说道:“凤阁侍郎仁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司农卿崔宣礼,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还有弯台侍郎李嗣真,他们都是以中书令狄仁杰为首,合谋造反迎接许王进京。”

武则天吃了一惊,这可是狄仁杰和李昭德推荐进入中枢的几个人,难道狄仁杰他们早有预谋,问道:“你是怎么发现的?”

来俊臣说道:“有一个江洋大盗因杀人被捕,在审讯他时,他说出这个秘密,换取活命的机会。他有一个兄弟就是联络这些人的信使,和许王那面有联系,臣知道案情重大,所以前来向皇上禀报,请求定夺。”

武则天沉吟了半天,原来如此,怪不得狄仁杰他们一来就举荐了这么多人进入中枢,自己还那么相信他。心里杀机涌动,怪不得李孝一动不动,原来他有内应。(未完待续)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