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轮回之帝国历史 > 第六章 采石之战

第六章 采石之战

陆秀夫今天给陛下讲课,觉得陛下很有点心不在焉。他皱了皱眉头,停顿了一下。东发觉了,腆着脸笑了笑:“老师。”

“官家,圣人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东欲哭无泪,要不是为了多认几个繁体字,以后好办事,咱受这罪?老师,咱认输行不?

“老师啊,朕今天见了刘师勇将军。”

“哦?”陆秀夫奇怪地看了看东。

“朕今天去看了看养病的将士们,因此见到了刘将军,顺便就问了他,为什么我们打不过鞑子兵。”东的谎话舌头上打个滚就冒了出来。

“刘师勇怎么说?”

“刘将军说……”

陆秀夫听了没有说话,他知道刘师勇说的是实情,这也是他目前最头痛的问题之一。眼下行朝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宋军又哪有时间来训练?何况现在的宋军组成就是个大杂烩,各支队伍所涉及到的人和利益极其复杂,你又能训练谁?那些民团连指挥都无法保证,打仗时说跑就跑了,他和张世杰面对这种情况毫无办法。

他幽幽地叹了口气:“张枢密以前是北地之人,后来跑到我们这里,所以他对北兵比较了解。刘将军当年是靠战功升为朝廷的环卫官,也就是禁卫武官,因此他对北兵也很清楚。”

曾经在朝廷两淮安抚制置使李庭芝幕府中担任过幕僚的陆秀夫当然还知道,行朝现在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军中已没有几个真正的宿将,这又从另一方面导致军士的素质难以提高。

想想当年在李庭芝幕府中所看到的大宋军士,那才能称得上是精锐,而哪个姜才也确能称得上是个悍将。可现在呢?

回过神来,他看见他的“好学生”正殷切地看着他,于是温和地笑了笑:“官家现在不要操心这些,先学好圣人治国的道理,以后一定能做个千古名君。”

我倒,老师哎,等学好圣人的道理,咱们怕是要一起到大海这个澡堂子里泡澡了,别人不敢说,您老的勇气,咱可是知道滴。

东弱弱地说道:“老师,朕是想……是想……”

陆夫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令人钦佩,他和蔼地说道:“官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臣一定试以解答。”

东的脑袋上肯定有不少黑线。他犹犹豫豫地说道:“老师,朕是想,是想,赵与珞大人募集的那些义勇,是不是可以让刘将军先训练训练,这样朝廷不也能多一支可用之兵吗?”

陆秀夫心中一动:“官家的意思是?”

“朕觉得刘将军好像还是有点本事的,说不定他能给朝廷再弄个水军出来。”东一见有门,立马鼓动道。

听了官家的话,陆秀夫的脑筋飞快地转动起来。

眼下朝廷真正自己掌握的兵力的确不足,官家的想法如果可行的话,还真的是可以增强朝廷的实力。再说,像刘师勇这样硕果仅存的朝廷旧将,弃之不用也实在可惜了。

于是他说道:“嗯,臣以为可行。”

东打蛇随棍上:“那朕回头让他去见您”。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吉安通禀:“刘师勇将军前来觐见陛下。”

东立刻让他把刘师勇请了进来。

刘师勇昨天听了东的最后两句话,真的是愣住了。这并不是说陛下的见解就有多高明,因为作为一个水军将领,在见识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后,作为一种习惯,他不是没有转过海上作战和江河作战区别的念头。

我们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很多名将,其实都是武痴。名将粟峪在进城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房屋建筑,他并不是关心它的建筑式样,而是作为一种习惯,观察它的地形位置,由此想到的是,在这个地方应该如何进行火力配置。说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反之,爱一行的才会干一行,您说是不是?

真正使刘师勇吃惊的,是陛下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解,这样看来朝廷并不是没有希望,这就让他的心热了起来。人都是这样,一旦思想有了寄托,立马状态就不一样。这个颓废的大哥奇迹般的精神好了起来,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府衙,哦,现在的皇帝行宫所在,等待觐见陛下。

君臣见礼过后,东也不废话,直接就将昨日和陆秀夫商议的结果告诉了他。刘师勇顿时大喜过望,当场保证要为朝廷好好整军。

随后,东又以向他讨教军队训练的名义和他聊了一会,但真正的目的,是暗示他兵不要多要精。

一群羊和一头狮子该选谁,这在后世有点军事常识的都知道。

其实东过虑了,作为一个军中宿将,这种精兵思想刘师勇根本就不缺。反而作为一个官场上的老手,刘师勇替他想的比他自己还多。凭着对行朝境况的了解,他知道目前行朝根本无法养活庞大的军队,就是它本身的给养也时不时需要地方大户和豪强的捐助。同时,行朝有这么多民团,一旦大张旗鼓,很容易引起一场大的风波。因此他的理解就多了一条:不要招摇。

但就在要结束这个闲聊的时候,东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他问起了采石矶之战。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初,金帝完颜亮亲率十七万大军南征,试图一举灭亡南宋。由于南宋担任淮西防务的王权闻风而逃,致使金军轻易渡过淮河直逼长江北岸,宋军败退采石(安徽马鞍山市西南)。而此时接替王权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尚未到任,宋军因此无人指挥,士气低落,一片混乱,长江天堑危在旦夕。

十一月初六,朝廷前来犒师的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见军无主帅,情况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指挥。他召集宋军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议,动员他们组织各部共同抵御金军进攻。当时,宋军仅有集结后的王权余部一万八千人,只及金军的十分之一。

十一月初八,双方在采石进行了一场大战。虞允文以水军为主力,凭借水战的优势,水陆结合,力克金军,取得采石大捷,保卫了长江防线,使得宋室转危为安。

就在此次大战中,宋军使用了装备在水师舰船上的“新式”武器“霹雳炮”。史载:“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

随着叙述,刘师勇忽然发现陛下的眼中露出了狂热色彩,他有点奇怪。

望见他询问的眼神,东尴尬地掩饰了一下:“朕……朕是为我大宋的军威所激动。”

停了停,他又说道:“刘将军,回头你派两个人到朕这里来,也好为我经常讲讲这些事情,可以吗?”

东没有在意刘师勇临走时有点疑惑的神色,他努力地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

应当说,那个所谓“霹雳炮”并不是东真正关心的东西,他所看重的,其实是在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中记载的一种爆炸性火器。这种火器是用粗约一寸半的竹管,外面以火药和碎瓷片、铁片等包裹起来,制成球形。在球的两头各留出约一寸长的管头,一头作柄,另一头装引火的药捻。施放时它的爆炸声如霹雳,又像火球在翻滚,所以称作“霹雳火球”。而爆炸时,它射出的碎片可以杀伤敌人,这与后世预制破片手雷的作用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手雷。

手榴弹啊,步兵的利器,多好的东东,怎么能不弄呢?

东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急速地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

转过身来,他对边上有点奇怪的苏刘义又说道:“苏将军,你能不能选一些人来陪朕玩玩呢?”

陆秀夫做事就是认真,昨天和陛下谈过后,他回去立刻就找来赵与珞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将谢明、谢富兄弟俩的义勇交给刘师勇编练,成为朝廷的正式军队。谢明、谢富当然也求之不得。

可当陆秀夫总算在百忙之中再次抽空给小皇帝上课时,他的课又上了个不七不八,因为他的“好学生”兴致勃勃地和他谈起采石之战来。陆秀夫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这肯定是刘师勇告诉陛下的。

孩子总是好奇而又容易兴奋的,陛下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也许在思想上开始有些成熟,还有点迫不及待,这可要不得。

“官家将来是要统御万方的,所以应该多了解些圣人治国的道理,而不应该沉迷在这些细末微节当中。”他温言说道。

东头上的黑线肯定又多了不少,他诺诺地说道:“老师,朕是想啊,按刘将军所说,哪个,哪个霹雳炮要是我们能好好做出来,对付鞑子兵应该是不错的啊。”

陆秀夫并不是一个愚笨之人,但他的身上有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那就是对科技的忽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即使是在后人高度称颂,科技、文明发达的宋代,科技著作的数量说它可怜也绝不为过。

但不管怎样,面对眼前这种困难的局势,任何一种新的东西出来,只要它能对付北兵,这对士气和信心的鼓舞作用,陆秀夫还是知道的。于是他反问陛下:

“官家想弄这个东西?”

“朕觉得是不是找几个工匠给刘将军去试一试?反正朝廷也没有什么损失。”东笑眯眯地撺掇道。

陆秀夫笑了,他觉得这很可能是刘师勇的要求,也就是通过以往的战例,想找出对付北兵的方法。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为什么不直接来找他呢?这个刘师勇啊!

想了想后,他说道:“那我明天给他调派几个工匠,官家看好吗?”

东大喜过望,咧着嘴称:“谢谢老师,您让他们直接到朕这里来就行了。”

他可是知道的,历史上陆夫子是行朝后期真正的中坚,史称其“外筹军旅,内调工役。”你办这些事,还就要通过他。

只是陆秀夫后面的那句话让他的脸苦了下来,因为陆夫子“和蔼”地又说道:“那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吧。”

老师,咱们改天行不?东痛不欲生。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