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修真 > 元末烽火 > 沉甸甸的序言

沉甸甸的序言

谨以此文,献给我所热爱的中华民族!无论我富贵、贫穷,成功、失败,我誓将这本书完成!

(贯穿本书的思想,爱看就看。本书不鼓吹民族分裂,也不反对当今政府,恰恰相反,强调民族团结是主旨,希望你们看了本书之后更热爱自己的国家)

(另外,事先声明,本书以搞笑和计谋见长,还有感情方面的描写)

一直以来,不敢动手写这部小说,原因有三:一是元朝是一个到现在都让人不敢正视的朝代,因为这个朝代的建立,全世界丧生了两亿人口,其中,中国丧生了约八千万人口;二是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蒙古族是在忽必烈王朝才建立了八思巴文字,此前都是靠需要押韵的诗歌来口头保存纪录,肯定很难说这诗歌会有多准确,而且,是非与争议都很大,又,八思巴文字文法错误甚多,而且是仅依照成吉思汗所在部落的口音所编制,未能普及,在元朝末期就已经名存实亡,给翻译的准确带来不少麻烦。之后清朝的文字狱,销毁了许多原来刊本就极少的资料,又再加上清末被列强侵略的浩劫,使得中国历史学家研究蒙古政权还得大量借助国外的著作,其中的众说纷纭,着实叫人如坠云雾。如何把握其中的真实,难度很大;三是我怕准备不充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准备资料,单是蒙古人的称谓与官职,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令很多人望而生畏,更别说蒙古政权与中国传统思维大相径庭的做法及方式习惯,都不是当今教育制度教出来的学生所能熟悉的,这大概也是目前网络小说里写元朝的题材很少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的定义都会有局限性,而对大众来说,很多对历史真相的说法,会让人满头雾水。对于蒙古政权的这段历史,连历史学家都还有很多争议不清的,更何况是普通民众。在仔细看了很多资料后,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即使是中国政府,对元朝(确凿的来说,是1206年到1368年的蒙古政权)的态度,也是暧昧的。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以下称公开信)中有一段很清晰的论述。文中写道:“我们不准备评论成吉思汗的历史作用,也不准备评论蒙古、俄罗斯、中国等民族发展和国家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提醒苏共领导一下,当你们造这种谣言的时候,温习一下历史还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国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罗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关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公开信中的论述是清楚的,也就是:“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公开信中更明确的指出,“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由此可见,在公开信中,中国政府明确的告诉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遭受蒙元帝国侵略的国家。

公开信中又写道: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讲过一段关于成吉思汗的话,对你们可能有些用处。我们顺手抄下,供给你们参考。

他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页。)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又用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的文章给了大国沙文主义的苏共领导人所鼓吹的变种“**论”---即“*****”一记响亮的耳光。明确的指出,历史上侵略俄罗斯的蒙元帝国并不代表中国,当时的中国也是成吉思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之一。公开信中这两段关于蒙元问题的清晰论述,确实是符合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那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问题。论述确实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也是真实和客观的。

但如今,中国的教科书可一直都把成吉思汗当作是中国人,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无法抹杀的人。我觉得,成吉思汗是在疆域上成了中国人,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孙子忽必烈让他做了中国人。

二、历史的一面是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而另一面,却是残暴与血泪,并摧残来之不易的文明。当然,我绝对不是想批判蒙古政权,而且也没资格,再说我这书也不是特意写来批的。因为,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人也同样地有着血腥的屠戮,甚至是在封建文明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条件下。比如,那横槊赋诗的建安才子曹操,一方面他是中国文坛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另一方面,汉末及三国初期的四次屠城的大屠杀,有两次居然就是他做的!

甚至,作为汉人的朝廷,南宋初期往南搬迁时,一样对百姓烧杀劫掠!而朱元璋所率领的军队,在攻打常州时是“火其郊而食其人”,淮右军热衷吃人,更是元末明初人尽皆知的事实。

为了写这部书,查看了很多资料,在这过程里,时常掩书而思,历史的发展,是不是太残酷了?尤其是将要进入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中国,宋末到明初的那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却被一个思想上还停留在野蛮的还带着奴隶社会思想的蒙古,践踏了从东亚到中欧的文明土地!

这场浩劫,是影响至今的。*教原本是相当宽容的,甚至对入侵的十字军都很毫无计较地接待,但在被蒙古铁骑践踏过后,狭隘的宗教观与惰性一直充塞到现在。唐宋以来的盛气,在蒙古政权开始后一扫而光,由后明哲保身的驯服,喜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我想,现代人很熟悉吧?

对于历史,很多人都觉得那是历史上的难免,是社会与文明发展的代价;又很自然地,让历史为现代服务,让历史符合现在的政治需要,从而抹杀了当时遭受不幸人们的感受。如:宋朝,岳飞在他所在国家的人民心目中,绝对是民族英雄,可到如今,他只是也只能是抗金英雄。我并不是反对这种做法,这是出于维护民族团结之必要,亦是无奈之举,好歹古人已经去了,我们要的是现在活得好。

但,如果要写历史,写那朝代那时候的人和事,那么,就应该要如实地写那朝代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写岳飞时代的历史架空小说,那么,岳飞一定要做民族英雄。

文学若是沦为政治工具,那是文学的悲哀。可惜的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尤其是董仲舒尊儒后,这种悲哀就再也没断过了。统一固然是要的,好的,但如果是披着统一的皮搞政治垄断文学呢?

三、自有民族这个词,歧视便无可避免地掺合进这个词。虽然它便利地使一群在语言、风俗习惯、地域上不同的人,有了清晰的称呼和划分,却也更加剧了不同民族的隔阂。我想,为什么中国从孙中山先生的民国时代起就大力提倡中华民族,除了平等之意,就是希望民族消失,取代而之是的一群强有力并团结的国民!

四、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古代,越是国家正式刊发的史学书籍,越是带有欺骗性,有不敢评君主之过,有要为今朝掩饰,如明朝在编撰《元史》时,不说仓促编辑所带来诸多的谬误,依然脱不掉史书评前朝是如何失德,然后我朝洪武皇帝如何仁德,如何以德服众。更重要的,朱元璋曾经先对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通好,后再与察罕帖木尔之养子扩廓帖木尔同好,表示过要像张士诚一样投降,而察罕帖木尔也准备给朱元璋予行省高职,这种话,史官可没胆照实说,遂改成是通商云云。到了清朝编纂《明史》时,才一五一十地给说了出来。……史书更有主观性,如太史公司马迁看不惯秦始皇他母亲奸夫,就说那奸夫性器大得能专车!可笑的是,如此荒谬的章节也照刊不误!太史公做了先例,后辈也就跟着痛快地骂他娘!

史料在被强加上政治这个变形镜后,很少人不会被蒙蔽。如《元史》才成书,因其史料处理粗率,讹脱甚多,立刻遭到大量的批评(但现在来看,也没有什么书能比《元史》写得更真实)。1920年编写的《新元史》就是为了纠正《元史》的错误,可惜的是,作者因为是清朝遗老,还是比《元史》没多少的长进。

明朝在编纂《元史》时,出于当时汉族文化的习惯,对元朝从蒙古大漠里带来的“寡妇继承制”很是不屑,因此,在蒙古政权里发生过很重要作用的王后或皇后甚至是女儿,总是略略带过。如元朝君王几乎都是死后便由其皇后摄政。更有令汉人吃惊的是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孛儿台兀真皇后的嫡出女儿,阿剌海别。

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之时,将帝国事务都交给木华黎管理。与此同时,他任命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做一切决策、军国大事,都必须与监国公主商议,并经由监国公主的许可,方能得以实施。虽然号称四杰之首,木华黎对监国公主阿剌海别的治国才能,依然心服口服。凡事都要经过她的最后考量,木华黎才觉得真正算是成熟稳妥的好主意,然后才付诸实施。在她的公主金帐里,有几千名女官协助她办理所有这些繁浩的工作,保证蒙古帝国的一切都运转如常。

而在《元史》里,阿剌海别的功绩,却几乎都给了成吉思汗作为监国的第四子拖雷。不过,看拖雷作为,应当是军事上护卫蒙古政权的监国,而不是政治官僚体系上的监国。

五、借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话说得极是,成吉思汗确实是只会打仗杀戮的屠夫!

再借一位叫赵丰年作者的四段话:

“我国主流史家、包括大陆、台湾史家、对蒙元历史看法与国外和古人颇有不同。世界各国都把成吉思汗的征服和杀戳看成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人道灾难。我国明代也没有丝毫不同。可是自从中国被满清征服以后,满清强调自己是正统,就刻意消弱中国人民原有的华夷之辩,获得造成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人是本属一家的印象。满清的文字狱,使得元代在中国造成的巨大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中国人民遗忘。

到清末,各西方列强欺压中国,饱受屈辱的中国人在忘记蒙古帝国给中国造成沉重灾难的同时,知道蒙古曾经给欧洲国家人民也造成沉重苦难以后,从内心里非常容易有认同和安慰感,并把他当成自己国家的光辉业绩。因此,在清、民、共和国的很多学者,象在给自己亲人掩盖缺点一样,都试图淡化蒙古帝国在中国所带来的空前绝后的灾难。这在近、现代的很多《蒙古秘史》译本中,都有体现。比如秘史原文角色典型的准备**的词句:“搂抱他们的妻子睡觉”,被翻译成文诌诌的“纳其妻妾”。成吉思汗母亲被绑架**时大哭大喊,其叔叔说:“闭嘴” ,被翻译成如诗歌一样好听的“汝其宜默然也矣。” 离原汁原味,颇有不符。我对照5个版本翻译的,其中包括明朝的原译、英文版本,重现编辑一下翻译(明代版本已经把几乎所以的原文翻译成词汇,相当于一个蒙汉字典) 。

另外以前各位译者都是饱学之士,其翻译重点在注释中考证书中和其他历史资料的相互联系、真伪等。本来文风就有学问高深的倾向。而他们研究多有求于对其祖辈“光辉业绩”十分崇拜的蒙古人士,愿意讨好他们或者本身的倾向,使得我国学者倾向把蒙古人讲的话翻译称为文言文,(比如用白话文翻译法国作家《成吉思汗》一书的作者谭发瑜就是如此),或者非常高雅的语言,很明显是为了造成成吉思汗等人有学问的印象。我之所以决定重新翻译,是因为发现以前大多数版本,都对原文作了美化,把原来凶狠残暴的**犯的词汇,弄得像爱情故事。把阴险毒辣谋杀的词汇,弄得很正义的样子。一伙不识字的草莽,可是他们弄得像满腹学问、精通古文的学者。这与原书的意思,颇有不符。比如秘史第一卷写一个多半师傅抢劫,经过文雅的翻译以后,完全看不出来的。

汉族读者阅读秘史时另外一个困难就是人名,蒙古人名字本来就比较不好记, 读起来异常卡口,而各种译本通常为了尊重明代原始译本,名字一律采用明代的翻译,里面有很多现代汉语不用的字。原书中的名字生动活泼,翻译后却非常乏味。比如红美人翻译成阿阑豁阿后,失去了原书有趣的味道。而且以前翻译版本把尊称也当成名字翻译,就更增加了阅读困难。比如原书中某某财主、某某师傅,一律被翻译成某某伯颜、某某蔑尔干。再加上名字更加难记。还有书中经常用名字来说明事情,名字没有翻译,原文的意思就看不懂了。”

中国现代的史学家,似乎在心底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评古必带马列主义分析观点,各种斗争必带阶级斗争。我并不全盘否定这种分析方法和观点,普遍上很多事情老马的哲学方法行得通,但,这世界并不只有马克思的理论,更何况马克思的理论也是脱胎于人。

公认的,在欧洲大陆,湖塞尔是存在主义的灵魂(虽然唯心主义了一点),马克思是社会批判理论的源泉,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则统治着英美国家;到了现代,强调正义的、秩序良好而反对财富严重不均匀的约翰?罗尔斯,其1971年的著作《正义论》成为哲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基本西方学者是人手一册,其理论几乎是当代社会中哲学、法律、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框架(我们的教科书似乎从来不提有《正义论》这本书,凡是资本主义的几乎都是坏的)。有好的分析方法分析理论就要拿来用,吐故纳新,没必要死守一个窝吧?

诸位,任何理论都会有它的局限性,马列主义亦不是万能的解释理论。

于是,我经常会在教科书、试题及很多书籍上看得到,某学者在狠批古人没有把阶级斗争怎么铺开,或是那人虽然道德高尚,但始终是为君王着想,为其阶级利益着想,最后的结论是限于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我读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外阅读,是陆游和***的《卜算子?咏梅》的对比。

陆游的《卜算子》如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的《卜算子?咏梅》如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那篇课外阅读把陆游大批特批,说陆游的这篇词充满了封建文人的悲观,而***的则充满了革命的豪情云云。

我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单纯的孩子,说啥信啥,尽信书),直到出来社会,没了学校的束缚,才觉得这篇文章是何等可笑。人总是会有欢喜悲伤,没有悲伤的人大概只有精神失常等不正常的人。这文章居然不许古人伤心?更要命的是,还得要古代人讲马列主义?

这马列主义也用得实在是太滥了吧?这是典型的拿古代人来批判,去讨好现代政府的某些人!

现实社会中,混乱的问题总是多于清晰的真理!

六、我不敢说我的小说能有多真实,多充分地再现蒙古政权时代的历史,我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

因此,我欢迎有人来指正我的错误,毕竟我一个人接触的史料是有限的。但,如有人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胡乱骂人的话,那么,请滚蛋,我一定删除帖子,并禁止发言!

附注,以下是参考书籍:

《二十六史大词典》

《中国古代通史》

《剑桥中国通史》

《蒙古帝国史》

《续资治通鉴》

《蒙古秘史》

《汉译蒙古史纲》

《蒙古族通史》

《蒙古族大事年表》

《元史》

《新元史》

《元史演义》

《明史演义》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性文化》

《道教史》

《佛教史》

《中国历代兵制》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

《中国哲学史》

《野史记》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历史散文》

《中国历代疆域图集》

《汉译蒙古史纲》

《唐诗鉴赏词典》

《宋词鉴赏词典》

《元明清词鉴赏词典》

《欧洲史》

以上是长篇的史书或书籍,其他借鉴用的历史文章,如《中国**史记》《中国历代名女》等,数目太多,不列入。(未完待续)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