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改变》 > 一、现实与想象之间10

一、现实与想象之间10

10

火车上,李国成交了一朋友。临分手,互留了电话。

朋友叫王光辉,刚满岁,和他同县不同乡。不同于李国成的刚毅,王光辉面相白净,还是生意人。据他讲,他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几年打拼下来,在那儿站住了脚,目前,主要精力侧重语户外用品的经营及户外健身理念的推广工作。此前,他因为在西北片区做市场推广,结束后,顺道利用春节假期回乡探父母。

最初的对话是从王光辉开始的。他住中铺,当时,他逮住正麻溜从上铺腾跃下来的李国成,问,他是不是专职军人。

长途旅行,李国成着的是便装,连军裤都没穿。王光辉一问,李国成顺理成章答了一句,你眼光不错!

后来,当王光辉听说他在藏北高原驻守,惊叹之余,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问:“千里做官只为财,你一个月多少钱?”

当听到他加上边海防补贴,工资收入不足5000元时,王光辉脸上多少露出点不理解和大城市人的优越感:“你工资与一线城市比,真不高。而且,连氧气都不够吸,你图个啥?”

“图个啥?”似乎料定王光辉有此一问,李国成笑了。“和平时期,说保卫祖国感觉有点假。我个人觉得,好像是习惯。一毕业就进入高原,习惯了这种生活。”

显然,王光辉很善谈。后来,问起了喀喇民俗。李国成就把在喀喇亲历和看到的,甚至至今也没琢磨透彻的灵异事情一一道来。

——讲同村不同院落,隔天过藏历新年的奇异风俗,而这还都是喇嘛们算出来的;讲一个六七岁男孩,能只字不差诵读经书并倒背如流,而这个牧民的孩子还并不识字;讲一个寺庙神像,在刚刚遭窃后,一个不具名的喇嘛就掐算出窃贼的行迹并找回神像的故事,而那还是一座没有喇嘛的寺庙……

王光辉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李国成又讲起亲眼看到的天葬。

00年,他在距离边防营不足00公里的天葬台,他因连队和逝者所在村子结对子的缘故,得以见证了藏民天葬的过程。

那是个薄雾清凉的早晨,当太阳徐徐升起,李国成在静穆的天葬场看到有专人将已经卷好的尸体送至天葬台。天葬师仔细将其肢解后进行了肉骨剥离,然后用专门的石头将大骨敲碎,连带所有的骨头捣碎后均匀地裹上糌粑,同时将已经剥离下来的肌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后,他看到天葬师拿出一个哨子呼来许多的秃鹫。李国成听到,那是一种很奇怪的哨声,声音仿佛直入云霄般尖利刺耳。最后,是他在看到,在一片振翅张开的羽翼之间,看到天葬师按照先骨后肉的顺序将死者交付给雪山的精灵,直到全部被吞食净尽。

李国成在讲述的过程中,一脸肃穆。他告诉王光辉,天葬过程开始于太阳升起的时候,结束于参加者顶礼膜拜生命升天的瞬间,到场所有人不分老少贵贱,全部长跪,充分表达了对远去生命衷心的祝福。

李国成还说,也许因为族别,加之受教育方式不同,在天葬场,当他看到天葬师用石头敲击人骨和秃鹫争相分食时,那种感觉,实际就好像击打着他自己的骨头,是一种直入骨髓的冲击。李国成还有些抱歉对王光辉解释说,他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当时的心情。

王光辉却眼神炯炯,说他还是能感受到现场肃穆庄严的氛围的。他还说,这样的氛围,也表达了这个民族对每一个生命的敬意。

后来,李国成还说,天葬场的经历,让他对藏民有了重新认识,他们对于生命来于天归于天的深刻认识和对于贫瘠土地不弃不离的守候让他心生敬畏。李国成还说:“你没去过当地,没接触过藏民,没经历过高原缺氧刻骨铭心的难受,和强烈阳光直入骨髓的照射,以及万里碧空的纯净洗礼,你就感受不到他们阳光般的淳朴,和对待万事万物与生俱来的良善与包容……”(未完待续)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