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都市 > 直播自然:从发现白虎娘开始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冠林鵙鹟

第三百四十三章 冠林鵙鹟

送走了鳄鱼,陈渊继续在雨林里寻找了起来。他发现了几种特殊的植物。

一个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属附生型绿植,其叶通常有两种形式,营养叶及孢子叶。前者个头不大,多以圆形、椭圆形、扇形面目示人,平时喜欢紧密的贴合在附生物上生长;至于后者,它的形状更像是梅花鹿的角,叶子表面被覆一层细密的浅色绒毛,初见为嫩绿,随后逐渐向浅褐色过渡。

第二种则是橡皮树。这也叫橡胶树、巴西橡胶,乃桑科、榕属常绿经典乔木之一,其主要特色为:叶片宽大肥厚,颜色始终油绿如新,枝茎间时有鲜红色的顶芽冒头,一红一绿间,彰显出非凡的风韵。也正是因为橡皮树整体颜值较高的缘故,现下该株已然成为圈内,颇负盛名的观叶盆栽,很适合做室内装饰布置之用,大中小型植株,均有适合它们的去处,于凸显热带风情很有一套。

至于陈渊还发现了猪笼草,众所周知,猪笼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植株“开局”便自带装备——捕虫笼,此物存在的重要意义是吸取营养,即借助一定的诱捕手段,将引至笼内的小虫彻底消化分解为,机体可吸收的营养成分。外形方面,捕虫笼大体呈圆筒状,上小下大、头上带盖,确实与部分花友口中的“猪笼”一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娑罗树他也发现了,俗称圣树,为龙脑香科、娑罗双树,高约30多米的多年生乔木,此株原产自印度及马来半岛等,隶属于亚热带雨林的地区里。除树形高大优雅,极具观赏价值外,娑罗树往往还具有味香、木质坚韧牢固等优点,常被用作制造家具和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植物。

“关于娑罗树,我还想与诸位分享一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那就是在16年的5月,当今现存的唯一一株,经玄奘亲手栽植的娑罗树子树,被成功移栽到了西省的大慈恩寺中,此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老陈那是什么?】

“鸟巢蕨,”陈渊笑了笑,“小名山苏花,来自铁角蕨科、巢蕨属,本质为多年阴生观叶草木,植株平均高约80~100公分。作为典型的附生蕨植,鸟巢蕨主要出没于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非洲东部……其中,我国就属热带地区的栽植范围最广,而它亦算是非常地道的一款热带植物。”

在中、南美洲的雨林中,有一种蛙类个体不大,小到可以坐在一枚硬币上,却拥有着鲜艳美丽的外表,皮肤颜色醒目,有黄色、金色、红色、粉红色、蓝色等等,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它,都会顿生怜爱、艳羡之情。

不过陈渊发现那上面有一只毒箭蛙。

箭毒蛙体型小,通常长仅1~5公分,但非常显眼,颜色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栖居地面或靠近地面,全部属于毒蛙科,但并非所有170种都有毒。箭毒蛙具有某些最强的毒素。这种两栖类身体各处散布的毒腺会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碱。

箭毒蛙有特殊的育幼行为。雌雄的交配常发生在栖生于倒木上的凤梨科植物附近,这不是箭毒蛙欣赏花的美丽,而是因为这些植物轮生的叶片构造出一个小“池塘”,为蛙卵提供了发育的场所。

雌雄交配,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卵一旦发育成蝌蚪,雄蛙便将蝌蚪从地面分别背到树上不同的有适量积水的凤梨科植物的“池塘”中,因为蝌蚪是肉食性的,两个蝌蚪在一起会自相残杀并吃下未受精的卵作为食物。

而且箭毒蛙科有6-8属130-170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夏威夷,他们曾作为抑制蚊子的生物武器而被引进。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智利等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

“这种动物声名远扬,不过可不要被其美丽的外表迷惑了,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青蛙,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

陈渊强调道,“要知道箭毒蛙体内蕴含有致命毒液,取其毒液0.1毫克就可以毒死一个人,0.2微克就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去吃箭毒蛙,即使舌头粘上一点点毒液,也会在几分钟内中毒毙命。

漂亮、娇小的箭毒蛙,体内藏有可怕的剧毒,雨林内很多动物都避而远之,人类也将其称为“丛林多彩杀手”。

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

而分布区域不同,身体颜色各不相同,箭毒蛙的毒性强度也不一样,大多喜欢栖息在潮湿地带。鲜艳多彩的皮肤,布满黑纹的四肢,在绿色的森林里显得格外绚丽夺目,犹如“精灵”一般。

它们的体型非常娇小,最长不过只有6厘米,一些种类的蛙也就1.5厘米。虽然体型非常小,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在雨林里的地位。

凭借着一身漂亮的“外衣”,可以在森林里“霸道横行”,无所顾忌,不需要躲躲藏藏地生活,反而以醒目的颜色向周围动物发出警告:我有毒,不要靠近我!

毫不夸张地说,箭毒蛙简直就是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约在1000多年前,箭毒蛙其实都长得差不多,由于海平面不断升高,栖息地被割裂分块。

因此,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箭毒蛙,也就慢慢适应了不同的进化环境,持续的演化造成如今箭毒蛙家族间的毒性差异,毒性越强,其皮肤颜色就越鲜亮。

箭毒蛙的毒性强于一切蛙毒,身上分泌出的毒液,要一条人命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

据科学实验发现,一只小型的箭毒蛙,所具有的毒素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其中,毒性最强的金色箭毒蛙,一次喷出约2毫克毒素,就可以杀死一万只实验用的老鼠或10名成年人。

目前人类发现的箭毒蛙种类170多种,含有剧毒的就有55种。箭毒蛙释放出的生物碱毒液,能够破坏其他生动物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最终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迅速死亡。

可怕的是,看似美丽实则藏剧毒的箭毒蛙,本身并不“生产”毒素,却能跻身于世界最毒之列。

【那他身上的剧毒从哪里来的?】水友们道是非常的好奇。

“箭毒蛙具有很强的毒性,奇特的是,这些毒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上致命剧毒全是吃出来的。”陈渊说道。

箭毒蛙和其它蛙类不同,不吃空中飞的飞蛾、水里游的鱼虾,却对地面上蚂蚁、蟋蟀、蜘蛛等小型无嵴椎动物和小型昆虫情有独钟。

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有毒的生物碱,当箭毒蛙吃了这些动物后,有毒的代谢物会通过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等方式渗透到箭毒蛙的皮肤上,从皮肤小孔分泌出浓缩的毒液,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

一些箭毒蛙甚至还可以对有毒化合物进行改良,使毒性增强好几倍。吃得越多,毒性越强,在箭毒蛙家族中,颜色越鲜亮就越危险,皮肤为金色、绿色、橙色的箭毒蛙,更有“炫耀”的资本。

箭毒蛙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雄交配后,雌蛙产下蛙卵就潇洒离去,雄蛙则会留下悉心照料幼体,不辞辛苦地将小蝌蚪背到不同的水洼里发育。这是因为蝌蚪是肉食性,待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褪去尾巴之前,小蝌蚪身上没有毒性,在水中发育几天后,雌蛙会返回照料幸运活下的小蝌蚪,产下未受精的卵给小蝌蚪吃。

未受精的卵生物碱含量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御敌害。新生的小蝌蚪们吃着卵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尾巴消失,就可以成长为一只强壮的箭毒蛙。

为什么箭毒蛙不会被自己毒死?

箭毒蛙分泌出的毒液既能润滑皮肤,也能保持自己不遭受敌害,美丽的外表下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攻击者看到箭毒蛙,基本都选择绕道而走。

毕竟猎食箭毒蛙,也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然而,令水友疑惑的是,带有致命毒液的箭毒蛙,为何不会被自己毒死?

“其实这个以前也有人不懂,为了弄清缘由,科学家也做了不少实验,箭毒蛙自身不受这些毒素的伤害,主要是由于其体内基因发生了突变。

箭毒蛙的毒素被称为“地棘蛙素”,能与动物神经系统内的受体结合,干扰乙酰胆碱传递神经讯号的工作,严重可导致死亡。神奇的是,箭毒蛙却不会受到该毒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由于箭毒蛙基因的突变,其体内构成毒素受体的2500个氨基酸中有3个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正常受体的结合。

这种微乎其微的改变,让箭毒蛙产生免疫,不仅可以利用毒素吓退天敌,还可以保全自己。

科学家还发现,在箭毒蛙的进化历程中,这种基因突变曾发生过3次,在持续演变中慢慢稳定下来,使自身对这些毒液完全具有免疫能力。

吃“毒食”产毒液,自己却不会被毒死,这是箭毒蛙进化出来的一大本领,成为其生存下来的可怕武器。然而,再强大的武器也有弱点或软肋。

箭毒蛙的致命弱点

箭毒蛙的色彩十分醒目,在雨林中却根本不需要有所顾忌,可以毫无畏惧地向其它动物炫耀自己鲜亮的皮肤。因为几乎所有生物都知道箭毒蛙的危险性,连掠食动物也不敢接近它。

不过,也不排除一些没见过世面的“湖涂虫”,会不小心误食箭毒蛙,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活在茂密的热点雨林中,箭毒蛙几乎没有天敌,却有一个致命弱点--怕人类。

世世代代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土着居民,得知箭毒蛙的毒液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便想尽办法收集箭毒蛙的毒素。

将毒素涂抹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或标枪,用来捕杀鸟类、猴子等其它动物,箭毒蛙这一名字也是因此得来。

当地人通常用火烘烤箭毒蛙,将毒素从其皮肤中逼出,或者用细藤条将箭毒蛙的四条腿紧紧拴住,再用小木棍或者鱼叉来回摩擦刺激背部,促使箭毒蛙分泌出毒液。

不过大多数土着人采集完毒液就会将箭毒蛙放走,以便它们能够继续“生产”毒液。

后来,人类发现箭毒蛙不仅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实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毒性也会慢慢消失,还可以当作宠物饲养,渐渐增大了对箭毒蛙的捕杀量。

再加上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等一系列因素,箭毒蛙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数量骤降,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

箭毒蛙,战斗力强悍的丛林杀手,碰到人类,也会败下阵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渊是不敢轻易靠近毒箭蛙的,但是他选择用上面的毒液做一些箭,这样也能应对很多危险。

只是远处忽然飞来了一只鸟,引得陈渊连忙躲闪。

看到老陈如此担忧,水友们更是不解了,“一只黑黄相间的小鸟,老陈为什么这么激动啊。”

“呵呵,不激动才怪呢。”陈渊嗤笑着。

“跟你们说,在古代的传说中有一种很知名的毒药,叫“鸩酒”,只要一口喝下,不一会儿就全身流血而死。据野史记载,西汉末年,王莽就是用这种“鸩酒”毒死了汉平帝,篡位成功。

这种鸩酒据说是通过一种叫“鸩鸟”的羽毛,浸泡几天后做成;而且,浸泡“鸩鸟”的酒水,会变得格外清澈甘冽,酒香扑鼻,让人欲罢不能。

那么,这种“鸩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

传说“鸩鸟”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羽毛带有剧毒

翻开留存的史书典籍,就有不少关于“鸩鸟”的相关记载。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传说“鸩鸟”是一种勐禽,比老鹰都要大,全身大部分是黑色的,身上还长有紫绿色的羽毛,眼睛红红的,鸣叫声很大,听出奇十分凄厉。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