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妖星怒闯王华宫 > 第30章 道缘

第30章 道缘

我看着李慕白点了点头,“所以,玉蟾宫是将代表儒释道三教的观音形象放在一起崇祀,也正是体现着玉蟾宫道士们对既成事实的认同,也表现出道教南宗“包容与汇通”的文化特色。”

“你这样的说法让人听着很官方,不过确实是这个意思。”

李慕白和我除了了解玉蟾宫的建筑道像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玉蟾宫道士的日常修行,从他们的修行来看,他们不仅重视内丹修炼,还重斋醮、符箓等,比如蟾宫内的各大殿,除了每尊崇祀对象两侧高悬着相对应的神号外,还悬挂着各种灵符谶语,香案上也摆放有一些法箓牒文。李慕白说丙申年季春,玉蟾宫举办了奉祭三清道祖的大典,道士们恭设斋坛,道长们身着法衣、脚行禹步、赞颂着经文祭词,焚香、念咒、化符,斋醮的场面庄严而盛大。而且,据玉蟾宫的道士讲,他们可以通婚,修行也不会被限制或固定化,修炼的法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整个修道过程全靠自觉,整个山上的修道气氛也非常轻松。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的修道生活并没有与世隔绝,经常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们保持着互动,如李慕白说丁酉年孟秋,他们主办了“一道一缘百博百文”的活动,邀请全球多所高等院校的百名博士生感悟道教文化进而体验国学之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博士们与道士们畅谈人生与社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据体“道”归来的博士们讲,短短几天的因缘与经历已然毕生难忘!蟾宫的主人绝无希冀客人皈依道教,他们不问信仰、不问文化旨趣,只要来了,就是客人,就能友好交流。其心之诚恳、其心之坦坦,实在令人感念!

此前一直听李慕白说三教合一的弊端,他与杜组的争论也总是分不出对错,可实地感受后,我却觉得南宗道教的这种包容性难能可贵,不论是文化还是信仰,李道纯修建玉蟾宫的目的已然是达到了。

中午时分我与李慕白在玉蟾宫的斋堂一起进食,这些清淡附以中药的食材好像不合小家伙渠殇的胃口,很快它就蜷缩进了包里,毫无顾忌的呼呼大睡起来。

“我们这样没头没脑的调查好像不行?”看着还正在与食材斗争的李慕白,我率先发问。

“是不行,下午我以道协的名义带你去见一见玉蟾宫的江琦道长,他是张至顺道长的嫡传弟子,玉蟾宫的事情他应该都很清楚。”

张至顺道长是玉蟾宫的上一代住持,在我们来玉蟾宫前我有了解过,他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传人,后云游行至玉蟾宫,决心在此修行,才做了玉蟾宫住持。

鸟飞不到疑无路,云与齐高直接天,这是张至顺道长的一生截言。

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吃尽风僝雨僽,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如今张至顺道长已经羽化飞仙,不过他的传奇一生却值得人们去敬仰,李慕白身为道协副会长,他对张至顺道长的评价也是极高。

李慕白说曾经道缘所至,自己当年有幸面拜张道长,首先关心的自然是老道长是如何入道的。谈及这个话题,老道长一脸的平静:“有些人出家是因为看不透,我入道,却是因为我看透了。”李慕白说当他听到老道长这句话的时候,他有些茫然,忽然又听老道长接着说:“这全是顺其自然之事!”

张至顺道长本是河南人,小时候,他的家里不但不穷,反倒是颇有些富足和兴旺。没曾想,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一年之后,家族迅速败落了。

李慕白两眼放空,回想着当初与张至顺道长的交谈,“说这些的时候老道长语调平缓,无论是讲述兴旺还是讲败落,总是面露微笑,这真是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

李慕白长叹一口气后接着说道:“老道长说家道败落了,为了谋生,他们家只好去四处逃荒乞讨。那时候他也就六七岁的样子,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婆婆说他父母是好人,一定有好报,苦日子一定不会太长。”

“可是张道长告诉我说,他觉得那段日子是那么的漫长,整日里吃不饱,穿不暖,他不明白,他家里出现这种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后来想想,这可能就是古人讲的'世事难料’吧。尽管他当时年龄很小,可是,却对此有了较深的体会。道长在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没有任何尴尬和遮掩,谈起以往的事情,他不但记忆清晰,而且谈吐清楚,不像其他高龄老人在谈及往事时,总是说“你让我好好想想”,想来,定是几十年修道的结果,念及此处,每每我都肃然起敬。”

李慕白的感慨或许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我可以理解,与这样一位得道高人交谈本身就是一桩修行。

“那个时候,他们村子里请人在唱大戏,有一曲目叫做《湘子传》,讲的是韩湘子出家成道的故事,看了后,张至顺就想,韩湘子悟透的不正是他脑袋里面的困惑吗?同时,他也在想,既然韩湘子可以在七岁出家,为什么他不能在七岁的时候也出家求神仙呢?于是便有了出家的念头。”

李慕白摇了摇头,那样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不寻常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不懂得那种感受,可其实那时候摆在张道长眼前的实际情况是,他首先要活下来,因此,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得跟随父母四处乞讨来弄口饭吃。可是你也知道,有句话说:'当奴隶的饭不好吃,不当奴隶又没饭吃,’张道长告诉我他当时就在琢磨;有没有中间一条路走,也是那时候,他又想到了出家。其实,他的出家,根本不是别人的想不开,而恰恰是他想得开。唯有如此,他才能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张道长家中出现的种种变故,恐怕也是一种引他入道的因缘。”

张道长的故事听得让我有些着迷,我也在想,那个时候举国沦丧,如果我是当时的张至顺我会不会和他做一样的选择。

(本章完)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